团队介绍

课题组共有4名老师,负责人为单云教授,主要成员有王颖、朱媛和宋华菊。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催化和生物传感,致力于制备零维、一维及二维纳米结构材料,通过掺杂、缺陷引入、相工程等微结构策略来调节材料的光、电、磁性质,实现高效光、电催化以及电光转换;将高量子产率的荧光材料及高活性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应用于设计生物传感器。
课题组老师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校级青年专项基金项目以及其他各类项目10余项;迄今发表SCI文章90余篇,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担任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Journal of Physics:energy、catalysts等杂志审稿人,中国化学会会员。

单云,教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后,获聘南京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兼职硕导,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 Joule, Angew. Chem. Int. Ed., Chem. Commun., J. Phys. Chem. C等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单篇最高引用达281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Journal of Physics:energy,catalysts等杂志审稿人。主编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物理化学实验》第四版,参编“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物理化学》。现主讲物理化学及实验课程。
研究方向:功能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光电性质表征及其能源与生物传感应用。

王颖,副教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
主持江苏省产学研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多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Lab on a Chip、J. Phys. Chem. C等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10余篇。主编《现代食品安全分析综合实训指导》,现主讲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
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
研究方向:发光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研究及其生物传感应用。

朱媛,讲师,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
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urfaces and Interfaces、Catalysis Letters等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10余篇。负责学院参加省级或以上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学生的选拔与培训,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多次获江苏省化学化工实验竞赛及其他赛事奖项。现主讲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课程。
研究方向:功能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宋华菊,讲师,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
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研究。在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等期刊上发表SCI或EI检索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和《物理化学实验》。获江苏省高校第三届“天空教室杯”多媒体教学好课件奖。长期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竞赛与化工联盟实验竞赛,曾获得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三等奖7项,辅导学生考研成绩显著。
现主讲课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实验》、《无机及分析》及《物理化学选讲》。
研究方向:计算化学。
研究方向
课题组致力于制备零维、一维及二维纳米结构材料,通过掺杂、缺陷引入、相工程、异质结构建等微结构策略来调节材料的光、电、磁性质,实现高效光、电催化以及电光转换;将高量子产率的荧光材料及高活性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应用于设计生物传感器。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催化和生物传感。
1. 电致化学发光传感

将C4N3纳米片原位结合到TiO2 NTs/Ti电极上,赋予TiO2 NTs更多的氧空位和更快的电荷转移能力。在C4N3/TiO2/Ti电极上,由于C4N3/TiO2异质结构具有适当的催化和富氧能力,在中性pH下通过水氧化和溶解氧还原产生大量的1O2。TiO2 NTs的管状形状使1O2的二聚体产生强烈的ECL发射,并成功地应用于多巴胺检测,检测限低至7.6 pM。水氧化偶联1O2的生成将极大地促进新的ECL反应体系的发展,并扩大ECL技术的生物传感应用,该工作发表在国际刊物Surfaces and Interfaces上。
2. 光催化


通过在Cu2O表面原位生长CuS与SnS2,成功制备了Cu2O@CuS@SnS2核壳异质结构催化剂,旨在高效、高选择性地光热催化CO2转化为乙烷(C2H6)。得益于引入的CuS层,其光热效应可使温度升至58°C,足以触发SnS2的2H到1T相变。同时,在紧密接触的SnS2、CuS和Cu2O之间构建了有效的电子通道,使得Cu2O框架内大量光生电子得以持续供给光热催化体系。更重要的是,CuS与SnS2之间的内建电场引发能带弯曲,形成S型异质结。这种独特结构不仅实现了光生电荷的有效分离和迁移,还延长了载流子的寿命,从而显著提高了光热催化效率。结果表明,Cu2O@CuS@SnS2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性能,C2H6产率高达110.9 μmol g-1 h-1,选择性达到67.0%。这种由光热效应诱导的从非活性相到催化活性相的转变为高效光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见解。该项工作发表在国际高水平刊物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3. 电催化
利用晶场理论和磁性离子的位占据偏好,以半选择性的方式将磁性位引入到传统的尖晶石结构催化剂Co₃O₄, 从而实现晶格内的交替原子杂交。与传统Co3O4相比,自旋电子态调制Co4Fe2MnOx的过电位显著降低240 mV,同时在20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保持300 h以上的工作稳定性。这为酸性OER用高性能非贵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工作发表在国际高水平刊物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

学生培养情况
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及化学化工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等多个课题组有长期合作关系。实验室已培养博士1名、硕士3名,目前在读博士生2名,在校本科生30余名。毕业本科生去向良好,部分同学继续深造读研读博,例如有毕业生拿到法国国家奖学金攻读博士、在上海理工大学工作已升至博士生导师;另一部分同学活跃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
近5年,课题组培养了博士1名,硕士3名,本科毕业生60余名。其中,2名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共同一作)发表SCI论文1篇,10余名本科生以非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余篇。1名本科生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近40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中获奖,10余名本科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2名本科生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022年以来学生培养情况
论文:
1. Shaomei Linghu (令狐绍美, 18化师), Ziyong Wu(吴梓用, 18复材,共同一作), Yuan Zhu, Huaju Song, Ying Wang, Zhiping Zhou, Yun Shan*, Enhanced anodic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due to efficient exchange recombination and its sensing application,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2022, 30, 101919.
2. Yaqi Liu, Yichen Liu, Guicheng Luo, Wentao Zhu (朱文韬, 22应化), Ning Li (李宁, 23化师), Yi Song, Huaju Song, Yun Shan*, Qifan Wu*, Aiping Liang, Lizhe Liu*,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5, 510, 161537.
3. Ming Meng, Shiwen Lv (吕诗雯, 23化师), Yi Song, Ying Wang, Yanling Hao*, Yun Shan*, Electronic state reconfiguration induced by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t ultrathin non-van der Waals metal oxides to accelerat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Chemical Physics, 2025, 595, 112683.
4. Haizeng Song, Yilu Wu (吴亿路, 24复材), Yang Shao, Yuan Zhu, Huaju Song, Yun Shan*, Reversible assembly of Cu4X sites to integrate a dynamic reaction pathway for electrochemical nitrate reduction,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Chemistry, 2025, 1253, 115437.
5. Haizeng Song, Huangyi Xu (徐黄忆, 22应化),Yongyi Ding (丁咏仪, 22化师), Ying Wang, Tinghui Li*, Yun Shan*, Spin-differentiated orbital hybridization at bimetallene monolayers for oxygen evolution catalysis, Phyics Letters A, 2025, 554, 130767.
6. Yun Shan*, Tianle Chen (陈天乐,20化师), Yi Song, Yuan Zhu, Shuyi Wu*, Tinghui Li*, Surface-strain-dependent room-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 in hexagonal MIn2S4 monolayers,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2023, 587, 171376.
7. Yun Shan*, Xuhao Sun (孙徐昊,21化师), Yuan Zhu, Ying Wang, Tinghui Li*, Dopant‑driven interlayer electronic state coupling in layered Bi2SeO2 surface for accelerating CO2 reduction to HCOOH, Catalysis Letters, 2023,153,1839–1846.
8. Yun Shan*, Yuanyue Yin (印元月, 20化师), Yuan Zhu, Huaju Song, Tinghui Li*, Regulation of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ferromagnetism by implanting topological defects in a bismuth monolayer,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23, 161,112174.
9. Yun Shan*, Xuhao Sun (孙徐昊,21化师), Fuchi Liu, Lizhe Liu*, Non-bonding electronic reconfiguration by surface engineering in shandite A3M2S2 (A=Fe, Co; M=In, Sn)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22, 290, 126565.
10. Yun Shan*, Ziyong Wu (吴梓用,18复材), Tinghui Li*, Asymmetric super-exchange interaction induced by inter-site distance effect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2022, 279, 125748.
11. Yun Shan*, Ziyong Wu (吴梓用, 18复材), Shaomei Linghu (令狐绍美,18化师), Tingting Chu, Tinghui Li,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2022, 29, 101718.
专利与软件著作权:
1. 令狐绍美(18化师), 吴梓用(18复材), 王欣悦(17应化单招), 郭玥(17化师), 单云. Mn2+掺杂CdS纳米晶及其膜、制备方法和应用: ZL 2021 1 0668911.1 [P]. 2023-05-23.
会议:
1. Guicheng Luo, Xinyu Zhang (张馨予, 21化师), Yi-Lin Zhu, Yun Shan, Chuan-Guo Shi-The 10th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4, Shanghai, China.
学科竞赛:
1. 2025年,史咏欣,杨帅,梁富龙,江楠(22应化),汪鑫龙(23应化),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类B,国家级二等奖,指导教师:朱媛、赵海荣、段海宝等
2. 2025年,史咏欣,杨帅,梁富龙,江楠(22应化),汪鑫龙(23应化),第十四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类B,省级特等奖,指导教师:朱媛、赵海荣、段海宝等
3. 2025年,沈家辉,戈宇航(24复材单招),蔡曜屹(22化师1),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东赛区竞赛,二类B,省级二等奖,指导教师:朱媛、吴丞、张进
4. 2025年,沈家辉(24复材单招),第九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二类B,省级二等奖,指导教师:朱媛、吴丞、单云等
5. 2025年,李天成(22化师1),顾伟伟(22化师2),第九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二类B,省级三等奖,指导教师:朱媛、王颖等
6. 2025年,侍琬清,吴启凡,卢至珍(22化师1),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华东赛区竞赛,二类B,省级三等奖,指导教师:单云、朱媛
7. 2025年,陆宁(22化师2),第九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二类B,省级特等奖,指导教师:宋华菊、单云、李健等
8. 2024年,盛宇翔,周叶钰,龚震,宋伟杰,薛飞霞(21应化单招),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类B,国家级二等奖,指导教师:张宇烽、朱媛、吴倩卉等
9. 2024年,盛宇翔,周叶钰,龚震,宋伟杰,薛飞霞(21应化单招),第十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类B,省级特等奖,指导教师:张宇烽、朱媛、吴倩卉等
10. 2024年,焦菊隐(21化师2),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二类B,省级一等奖,指导教师:宋华菊,李健,于姗姗等
11. 2023年,栾叶婷(20应化单招),第七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二类B,省级三等奖(化工组),指导教师:杨晶晶、单云、胡应杰
12. 2023年,欧阳红(20化师2),第七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二类B,省级三等奖(化学组),指导教师:宋华菊,李健、于姗姗
13. 2024年,薛飞霞(21应化单招),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二类B,省级特等奖,指导教师:吴丞,朱媛,段海宝等
14. 2024年,郑阔(21应化单招),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二类B,省级二等奖,指导教师:朱媛,张进,王小锋等
15. 2024年,郑阔,刘文慧,崔宁(21应化单招),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东赛区选拔赛,二类B,省级二等奖,指导教师:朱媛,吴丞,张宇烽
16. 2023年,胡雅杰(20应化),刘宇,胡娜,康小宇,范星雨(20应化单招),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类B,国家级二等奖,指导教师:张宇烽、朱媛、段海宝等
17. 2023年,胡雅杰(20应化),刘宇,胡娜,康小宇,范星雨(20应化单招),第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类B,省级特等奖,指导教师:张宇烽、朱媛、段海宝等
18. 2023年,范星雨(20应化单招),第七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二类B,省级特等奖(化工组),指导教师:朱媛、吴丞、段海宝
19. 2023年,栾业婷(20应化单招),季慧敏(20应化单招),范星雨(20应化单招),“泰坦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东赛区竞赛,二类B,省级二等奖,指导教师:朱媛吴丞胡应杰
20. 2022年,张学藤、李艳红、杨艳,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二类B,国家级二等奖,指导教师:朱媛、黄芳、张进
21. 2022年,顾李燕、朱天燃、周栋政,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二类B,国家级一等奖,指导教师:朱媛、吴丞、张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1. 2025年,Mn掺杂CoFe 层状双氢氧化物电催化剂的合成及其析氧性能研究,创新训练项目,校级,项目负责人:徐红烜,指导教师:单云,宋华菊
2. 2024年,电致化学发光纳米晶膜制备及其在畜牧产品中违禁药物残的检测应用研究,校级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史咏欣,指导教师:单云,王颖
3. 2022年,磁性固相萃取技术在农兽药残留中的应用研究,创新训练项目,校企合作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熊倪,指导教师:王颖,杨慧
参与的科研项目:
1. 2022年,印元月,陈天乐,高倩,蔡婷婷,孙徐昊,“纳米结构膜电致化学发光偏振调制及其生物分析应用研究”,指导教师:单云
2. 2022年,张馨予,史咏欣,“提升墨水/墨粉打印性能的技术开发”,指导教师:单云
考研:
1. 2025年,孙徐昊 东南大学 化学
2. 2024年,蔡婷婷 南京农业大学 化学
3. 2022年,赵建港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化学
4. 2022年,唐永 南京林业大学 化工
5. 2022年,钱龙 江苏大学 化工
6. 2022年,储婷婷 湖北民族大学 化工
7. 2022 年,吴梓用 临沂大学 化学(现湖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考编:
1. 2024年,陈天乐(徐州初中化学教师)
联系方式
单云 yshan@njxzc.edu.cn
王颖 Wangying@njxzc.edu.cn



